什 麼 是 蛙 類

概說 各部位名稱 生活史
青蛙與蟾蜍 起源與分類 一般習性 特徵與標本 人與青蛙


圖像

概說

•楊懿如•

  一般人通稱的蛙類包括青蛙和蟾蜍,在分類上屬於兩棲綱無尾目,截至2008年5月止,無尾類全世界共有5576種。兩棲類除了無尾目之外,還包括無足目和有尾目。無足目(蚓螈)全世界不到200種,有尾目(山椒魚和蠑螈)共有566種,因此蛙類在兩棲綱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因此保有許多水棲動物的特性,從蛙類的生活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牠們的水陸兩棲性。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或水邊,幼體(蝌蚪)在水中發育並用鰓呼吸,成體則用肺呼吸並可以在陸地活動。

  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地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

  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的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 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台灣的蛙類共有36種,分屬於六科: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赤蛙科、叉舌蛙科及樹蛙科。蛙類屬於體溫隨環境溫度而變的外溫動物,一般而言,體溫的調節能力比較差。此外,牠們的體型小,活動和擴散能力差,因此多半分布在溫暖潮濕的平地或低海拔山區,中高海拔山區比較不容易見到牠們的蹤跡。

 圖像 ▲ Top

圖像

青蛙各部位名稱

圖像

解剖圖


(點一下看放大圖)

圖像

生活史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牠們的祖先是演化自三億五千萬年前的總鰭魚類,古代的兩棲類則演化成爬虫類(恐龍、蛇、蜥蜴等),因此牠們兼具有水棲及陸棲動物兩者的特性。例如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或水邊,幼體(蝌蚪)在水中發育以鰓呼吸,蝌蚪變態成小蛙,再到陸地生活並用肺呼吸,在牠們的生活史中就具有水陸兩個時期。 生活史有以下三種:
  1. 卵→蝌蚪→幼蛙
    蝌蚪有四型:

  • 第一型(Type 1):
    蝌蚪有兩個出水孔,無角質齒,例如負子蟾科。

  • 第二型(Type 2):
    蝌蚪有單一出水孔,無角質齒,例如狹口蛙科。

  • 第三型(Type3 ):
    蝌蚪有單一出水孔位於腹面中間,有角質齒,例如尾蟾科、滑指蟾科、鈴蟾科盤舌蟾科

  • 第四型(Type 4):
    蝌蚪有一個出水孔於腹面左側,有角質齒,例如蟾蜍科赤蛙科樹蛙科

  1. 直接發育:卵→幼蛙,沒有蝌蚪期,例如卵齒蟾

  (相關網頁:原來青蛙的小時候不是蝌蚪?

  1. 胎生:受精卵在母體輸卵管內直接發育成幼體,例如胎生蟾

圖像

圖像  ▲ Top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