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源 與 分 類

  • 蛙類對人類的貢獻

•楊懿如•

  蛙類可作為食物,提供蛋白質來源。蛙類也提供藥用,例如從蟾蜍耳後腺提煉的蟾酥,可以製成心臟病藥。箭毒蛙的皮膚毒素可以提煉製成肌肉鬆弛劑,也是重要的醫學研究模式動物。此外,蛙類皮膚能分泌天然的抗生素,是未來新抗生素的來源。蛙類是教學及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尤其是養殖的牛蛙,是生物實驗的不可或缺的動物。蛙類對環境敏感,因此也是毒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蛙類是從事保育教育的良好題材之一,因為牠們數量多、容易接觸,不論在都市、鄉野、小溪或山林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蹤影。蛙類以一般人認為的有害蟲類為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例證,容易引起大眾認同。成蛙用皮膚呼吸,蝌蚪在水中生活,都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也迅速反應各種環境變化,是環境監測的利器。
  • 保育

  台灣蛙類共有32種,其中7種在2008年農委會公告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等級中列為保育類,包括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台北赤蛙、金線蛙及豎琴蛙,明文規定不得騷擾、虐待、獵捕、買賣、交換、非法持有、宰殺或加工,違反者處以刑責。最近十年,國內蛙類研究風氣相當鼎盛,大部分種類都有詳細的生態資料及調查報告,但野外蛙類族群數量仍不斷的減少,可見光是立法及學術研究無法的解決台灣蛙類目前面臨的困境,喚起民眾的注意,讓民眾從接觸、喜愛、了解,進而主動參與蛙類保育,或許是未來的希望。

  蛙類的繁殖力很強,適應力也不錯,只要有水域和適當的遮蔽,就有可能吸引他們來和您做鄰居。要當青蛙的好鄰居,有幾個守則:

  1. 多認識牠們,找找看住家周圍有哪些蛙類
  2. 聆聽蛙鳴,感覺牠們的喜怒哀樂
  3. 告訴朋友你喜歡蛙類,並鼓勵他們一起幫助蛙類
  4. 保存住家周圍的濕地
  5. 多種樹,保存綠地與森林
  6. 師法自然,減少水泥化
  7. 不捕捉或戲弄蛙類
  8. 不購買任何蛙類
  9. 不吃野生蛙肉
  10. 不濫用農藥或殺蟲劑

  這也是愛蛙人的宣言,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喔!

  • 黑夜遊俠-台灣兩棲調查志工隊簡介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最早在陸地發出聲音的脊椎動物,從此地球更加熱鬧,蛙鳴成為黑夜裡最主要的音樂。蛙類帶給我們許多生活上的樂趣,我們在水裡戴蛙鏡、穿蛙鞋、游蛙式,在陸地上學青蛙跳。蛙類也在生態系統平衡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農夫減少蟲害的好幫手。蛙類對人類還有提供醫藥及食物的價值,牠們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的好鄰居。

  但在過去20年,不斷有許多關於全球蛙類的族群量下降、分佈範圍縮小及滅絕的研究報告,使得蛙類的保育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並引起大眾的注意。2006年10月16日出版的新聞週刊(Newsweek)封面故事探討的是全球暖化的議題,並以分佈於中南美洲、瀕危的斑蟾屬(Atelopus)蛙類為例,闡述全球暖化對動物生存的影響。蛙類成體用皮膚呼吸,蝌蚪在水中生活,都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也迅速反應各種環境變化,是環境監測的利器。因此中南美洲蛙類滅絕絕非單一事件,但牠們是全球暖化的第一批犧牲者。牠們的犧牲彰顯出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潛在風險,這也是人類未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為當地球變得不適合動物生存時,也不適合人類生存。

  台灣蛙類有三十三種,從海平面到三千公尺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棲息的環境也非常多樣,包括都市、稻田、平原、池塘、森林、溪流等,容易觀察及接近,是最佳的保育教育教材。但隨著台灣經濟發展,以往常見的蛙類,也越來越少了!國外研究顯示,造成蛙類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棲息地破壞及改變、全球氣候變化、化學污染、疾病及病原、外來種、商業利用等,但台灣蛙類究竟面臨那些威脅呢?我們該如何幫助牠們呢?這需要進行長期、有系統的全面普查,並建立分析系統,以適時發佈警訊。

  進行資源調查時,時間、經費、人力等三方面都必須考量,調查的尺度與監測時間也會因而被限制。若能有效運用志工來協助進行調查,相較於聘用專業的調查人員,同樣的花費可以進行更大尺度及長時間的調查,有助建立兩棲類的基礎資料,於是許多研究團隊開始運用志工進行調查,以利於大尺度的監測。運用志工進行兩棲類調查的優點是能更迅速有效的累積資料,而缺點則是志工的調查資料一致性與嚴謹程度不像專門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品質,而如何讓志工的資料品質獲得提升也是一項需要努力的課題。

  有鑑於此,2003年至2004年在農委會林務局補助之下,進行「桃園縣國小教師兩棲類資源調查計畫」,嘗試建立利用志工進行兩棲類調查的培訓模式,且於2005年至2006年在花東地區、以及2006年至2007年在嘉南地區進行兩棲調查志工培訓及調查計劃;並於2007年至2008年在北部及高屏地區同時進行兩棲調查志工培訓及調查計畫。每個地區皆進行兩個年度的培訓調查計畫,第一年度以人員訓練及規劃調查方法及地點為主,第二年度開始有系統的調查及收集資料,並定期回傳到資料庫。培訓方式為辦理三天兩夜兩棲類資源調查訓練班,上課內容包括台灣兩棲類的分類、生態習性及調查方法,包括室內課程12小時及夜間戶外實察8小時。在計畫團隊實地輔導並協助勘查及確定調查區域之後,志工進行調查,並將資料回報,經確認及整理之後,再上傳到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http://tad.froghome.org/)。目前已完成了上萬筆的資料登錄,協助各地區兩棲類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建立,調查資料依地區及蛙種分析,以圖表方式呈現,以利查詢及下載使用。

  從2003年至2008年,輔導成立31個兩棲調查志工隊,參與人數超過150人,散佈於全台灣各地。志工主要由教師組成,經訪談志工發現,培訓對教師在教學上產生許多幫助:「調查工作對於自己的蛙類知識更豐富,在教學上更有自信心,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樂趣」、「可以帶學生一同多認識青蛙,有了實體作解說,更能引發孩子的興趣。」、「可以驕傲的向學生說出親身的經驗和所學,輔助在教學上免流於只是光說而無法給予情意的感動」;也改變了原本因不瞭解而害怕兩棲類的孩子有些許改變:「有些孩子會因為黑眶蟾蜍長得很醜、有毒,因此會去傷害牠」、「現在如果有其他的學生〝玩〞小動物,還會有學生出面阻止」、「就連本來害怕這些小動物的學生,因有機會接觸,反應都不再恐懼或陌生了,這也是讓孩子親近自然,最棒的回應」;甚至有老師「以黑眶蟾蜍為研究題材參加科展」。
參與兩棲調查志工不僅能充實自己的知識,也對環境保育做出直接的貢獻,兩棲調查志工需要更多人的持續投入,歡迎大家參與。

  兩棲調查志工研習活動相關事項請參閱台灣兩棲類保育網:http:// tad.froghome.org/

圖像

 上一頁 ] 向上 ]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