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 古 蟾 蜍

圖像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其他俗名:台灣蟾蜍、癩蝦蟆、Central formosan toad

特有種

    成體特徵:

    體型:大型肥胖,♂6-10cm,♀6-11cm

    頭部:吻端鈍圓,頭寬大於頭長。鼓膜顯著。耳後腺長橢圓形,外側黑色。

    背部:體色變化很大,從黃褐色、暗褐色到灰黑色。有些個體有背中線。

    體側:有些個體有深色縱紋,從眼後沿耳後腺斜伸到腰部。

    皮膚:粗糙,散佈許多大大小小的圓錐形突起纍粒,有些纍粒有白色的刺。

    腹部:粗糙有許多顆粒。乳黃色夾雜著棕色或灰色花斑。

    前肢:長而粗壯,指間無蹼。外掌突比外掌突發達,都是圓形棕色。

    後肢:粗短,趾間有半蹼。有內蹠突及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性比雌性略小,手掌內側隆起成婚姻墊,並有黑色婚刺。

    相近種類:黑眶蟾蜍眼睛周圍有黑色脊棱。

    分布: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省各地,海拔高度可達3000m。經常出現在陸地較開闊的地方,例如闊葉林、草地、開墾地或住家附近,守候在步道、空地或路燈底下比較亮、虫比較多的地方覓食;繁殖期時才會遷移到溪流或靜水池。

    繁殖期:9月到隔年2月。

    行為:雄蟾沒有鳴囊不會發出叫聲,只有在被其他雄蟾誤抱時,才會發出「勾、勾、勾」釋放叫聲。而在遭受攻擊時,常會本能地鼓起胸部撐起四肢,裝出雄壯威武的模樣,並發出「勾、勾」的聲音,這是牠們的防衛姿勢。如果恐嚇無效,牠們會馬上爬走或者攤在地上裝死,最後才會從耳後腺噴出毒液。

    卵:每次產卵五千顆左右,卵粒黑色,常成雙行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卵串成雙兩條從雌蟾的泄殖腔孔排出來,可長達10公尺以上,常纏繞在水草上或石頭間。

    蝌蚪:蝌蚪黑色,喜歡聚成黑鴉鴉地一大片。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成群的蝌蚪之間通常具有親緣關係,例如兄弟姐妹或表親。由於牠們有毒,聚在一起可以讓誤食牠們的動物加深印象並心生警惕,以後就不敢碰牠們了。

 

Natural History:

Endemic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from lowlands to 3000m high mountains.  Breeding season is from September to February in pools, ditches, and rivers.  About 5000 eggs are laid in a long string attached to vegetation or stones. Tadpoles are black and usually aggregate into a large group.

 

☉ 特徵照:  
   

圖像

•快速鑑定清單:

  1. 大型

  2. 耳後腺膨大而突出

  3. 頭部沒有黑色骨質脊棱

 

   
☉ 生態照:  
   

圖像

•當遭遇敵害時
會鼓起胸部撐起
四肢,裝出雄壯
威武的模樣。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