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諸羅樹蛙保育通訊第一號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系•莊孟憲

  各位關心諸羅樹蛙的朋友大家好,在此有幾件事向各位報告:


  1.   相信大家一定對麻豆諸羅樹蛙的近況相當關心,有鑒於麻豆地區是目前全台諸羅樹蛙保育最危急的區域,族群區域小且族群量不大,加上棲地一塊塊消失,因此營造適合諸羅樹蛙棲息的環境,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所幸麻豆地區關心諸羅樹蛙的朋友-尤建成先生(附圖1-3),有意願提供土地進行諸羅樹蛙棲地之改善工作。不過前些日子去看過之後,發現植被多為低矮灌叢,目前並不適合諸羅樹蛙棲息。

      為了不讓這番善意留於空談,因此特別與研究諸羅樹蛙繁殖生物學最有心得的陳清圳老師(註1)討論,覺得應該先營造成雲嘉一帶諸羅樹蛙最主要的棲息地-綠竹林,可以最快提供諸羅樹蛙來棲息。



  1.   保育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這幾年與雲林、嘉義、還有賞蛙同好等保育團隊的聯繫網絡,雖然做了一些事,但還是不夠。加上日前諸羅樹蛙棲地的被破壞,小弟性急,因此主動再恢復諸羅樹蛙通訊。

      並加入真理大學許毅璿教授、麻豆文化館鍾秀琴老師、台南縣政府森保課陳美娥大姐及涂欽耀技正等新成員。希望透過即時的網路訊息,串聯各個領域的同好一起來進行這件事。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網路通訊並非唯一可以溝通的管道。但大家分散各處,網路卻是可以維持工作團隊核心的一種方式。

      這是非正式的,以發揮保育諸羅樹蛙功能為主的網絡,各位伙伴如果還有朋友想要關心這件事,也歡迎與我聯繫,我會把訊息一並寄給大家,也歡迎大家把有助於保育麻豆諸羅樹蛙族群的訊息,或是值得大家知道的訊息,透過我來發送。

 

註1:
  • 陳清圳,現任雲林橋真國小教師,雲林野鳥學會理事長,長期投入雲林地區環境運動及諸羅樹蛙保育工作,師承呂光洋教授(諸羅樹蛙命名者)。
     
  • 陳清圳,2005,暫時性水域水量變化對諸羅樹蛙蝌蚪變態與發育之研究,靜宜生態研究所
    關於論文詳情請參閱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網站
    http://ethesys.lib.p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728105-132513
     
  • 摘 要:

  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是台灣特有種兩棲類。主要棲息在竹林棲地內。積水主要來源是天雨和灌溉用水,而積水情形大部分消退甚快。其產卵方式是將卵泡產於潮濕落葉之下,蝌蚪孵化後在鄰近的暫時性水域成長,蝌蚪變態成功率受到水量之限制,而暫時性水域水量又受到下雨頻率與灌溉用水之影響。

  在蝌蚪孵化水域中有延續整個繁殖季(7個月)、延續型水域(6-24日)和一次型水域(1-6日)三種類型,其中水域必須能維持18-24日方能使蝌蚪變態成功。

  這些延續型水域通常是竹林積水最後消退處,其上方也是諸羅樹蛙群集展示場所。觀察雌蛙在選擇產卵區位,共紀錄到83個卵泡,發現偏好竹林內近水合適落葉之處,其中覆蓋之落葉厚度在31-40mm和離當日水線20cm以內卵泡液化成功率最高。

  以積水消退情形及實驗需求,設計出15日、30日、45日及60日水域乾枯水量,與永久性高水位水量、永久性低水位水量、變動性水量和潮溼含水等八個室內外實驗組。室內實驗結果顯示,水域迅速乾枯及變化並不會使諸羅樹蛙蝌蚪變態時程縮短並以較小體型登陸,主要原因是諸羅樹蛙蝌蚪變態會發生在某特定體型範圍之內,在未達到最小體型的閥值之前,蝌蚪不會變態登上陸地,當達到最大的體型上限時,不論環境條件如何,蝌蚪都會開始變態登陸。其中室內實驗組平均最小閥值為0.05g;平均最大閥值為0.31g。而室外實驗組變態時程雖然較長,但登陸變態的體型與室內實驗組相同。

  實驗過程中發現室內變態時程最快22天有小蛙出現;平均25日時前腳長出(Gosner蝌蚪分期第41期),之後5日可以變成小蛙 (第46期);室外變態時程最快48天變態為小蛙,平均變態時間為64天,變態時程最長可達到180天。
 

上一頁 ] 向上 ] 下一頁 ]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