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高速路 長龍擁濕地

【2004.11.15 民生報╱記者陳民峰 報導】

  我國高速公路設計朝環保發展,首度納入「復育人工濕地」。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最近完成規劃,將在國道6號(南投至埔里)的愛蘭、草屯兩交流道區域內,復育人工濕地,取代傳統綠化模式。未來此一「生態池」因保有水域,將蘊育、保存生命,且因外人無法侵入,蘆葦、野薑花、水丁香等水生植物也將恣意生長,在高速公路宛如長龍的巨大身形中,形成生意盎然的綠洲,象徵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交流道或服務區內部邊坡、空地,大多採植栽綠化,有的綠草如茵,有搭配花卉,或種植各類灌木、喬木,且有專人管理維護,大致上景觀都還不錯。

  國工局總工程司曾大仁昨天透露,我國第三代高速公路將打破植栽綠化的傳統方式,嘗試復育人工濕地。主要做法是利用既有水道,在交流道、服務區的空地設置「生態池」,以最接近自然的工法引水入池,形成一汪自然水域,若水滿則引入附近河川。使高速公路龐大的建設,在自然環境上「只取所需,餘均恢復原狀」。

  國工局景觀科長蔡揮政說,高速公路設置人工濕地,可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且「只要有水就會有生命」,溼地形成後,昆蟲、青蛙等會陸續出現。目前第一條採取人工濕地設計的高速公路是國道6號,已規劃將第一、第二處溼地分別設在愛蘭、草屯交流道。

  愛蘭交流道因跨越南投當地灌溉渠道,因此計畫利用該渠道引入交流道內空地,設置生態池,形成水域,水滿則注入眉溪;草屯交流道也利用灌溉渠道將水引入生態池,水滿引入烏溪。未來這兩處濕地將呈現野薑花、台灣紫睡蓮盛開、鳥語花香的曼妙景觀。

  除國道6號外,蘇花高速公路設計案也在南澳服務區納入人工濕地概念,未來附近既有的灌溉渠道,也將蜿蜒流經整個南澳服務區,並在終點設置生態池,由於渠道設計先進,中間是行水區,近岸是水生植物區,兩岸則種樹,「風吹水面千層浪,雨打浮萍萬點青」,讓服務區一帶不再只是公路、建築物、停車場等硬體,景觀更為「柔軟」!

  依照規劃,未來高速公路人工濕地的水生植物將包括:野薑花、碎米莎草、香蒲、台灣紫睡蓮、水丁香、紫芋、大安水蓑衣、水竹葉、台灣萍蓬草、白花水龍等。

  國道6號的人工濕地已經全部設計完成,此一高速公路從霧峰至埔里,全長37.6公里,部分路段已於今年上半年開工,預訂97年底完工通車。
 

新聞來源…
 

上一頁 ] 向上 ] 下一頁 ]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