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蛙

 

Fejervarya cancrivora (Gravenhorst, 1829)

其他俗名:海陸蛙、食蟹蛙、紅樹林蛙、 Gulf coast frog、Mangrove frog

外來種

•發現史:

  海蛙是由德國自然學者Johann Gravenhorst(1777-1857)於1829年根據採於印尼爪哇的標本命名。據文獻記載,海蛙分布於台灣、澳門、中國廣西及海南島、越南、泰國、馬來半島、新加坡、婆羅州、印尼、菲律賓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但菲律賓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族群據推測是人為引進的外來種。台灣的族群是在2005年由林邊的一位小學老師發現,目前資料不多,有待更進一步觀察。

•小檔案:

  海蛙體長約5至9公分,外型和澤蛙很像,但體型比澤蛙大,乍看很像大型的澤蛙。背部花紋和澤蛙類似,有些個體有背中線。吻端鈍尖,眼鼻線黑色明顯,鼓膜也較澤蛙明顯。背部膚褶排列較整齊,兩側各有一條縱行不連續的膚褶。頭頂靠近兩眼中間有一個小白點。後肢趾間近全蹼,無外蹠突;澤蛙是半蹼,有外蹠突。海蛙雄蛙有一對咽側下外鳴囊,澤蛙是單一咽下外鳴囊。

  海蛙又稱為紅樹林蛙、食蟹蛙,因為牠們常棲息於海潮能到的海岸地區,並以紅樹林地區較為常見,耐鹽性較其他的蛙類高。台灣目前僅在東港及佳冬發現其蹤跡,當地捕蛙人稱其為「紅目仔」,並表示已經捕捉「紅目仔」十幾年了。牠們在台灣的棲息環境除了紅樹林,還包括積水的檳榔園、蓮霧園、稻田、排水溝、沼澤濕地、雞舍等潮濕的環境。白天常躲在植物根部,晚上才出來覓食,以無脊椎動物,包括螃蟹為食。常在大雨之後的夜晚,一隻隻單獨藏身在水邊、溝渠或植物的根部鳴叫,叫聲是一連串的「嘓、嘓、嘓、嘓」,有點像古氏赤蛙的叫聲。非常怕人及畏光,經常一靠近就噗通跳進水裡。

  曾觀察過一隻6公分大的母蛙,一次產卵一千六百餘顆,卵俓約1公釐,非常小,產卵於路旁因下雨造成的暫時性水域。蝌蚪底棲性,眼睛周圍有白色條紋,尾端尖。

•附記:

  2005年6月20日我收到一封來自林佳輝老師的電子郵件,郵件內容主要是描述他於6月11日在東港觀察到的不知名蛙類,並附上照片。我經常收到類似的郵件,通常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一種。可是這一次不一樣,乍看是澤蛙,但仔細觀察照片中青蛙的體型大小及特徵,又覺得不太像澤蛙。剛好台大學弟李承恩到花蓮,經過討論之後,一致認為可能是「傳說中」的海蛙。

  為了確定我們的判斷,在7月特地南下東港拜訪林佳輝老師,在林老師的協助之下,順利採集到一些個體。之後除了比對文獻所敘述的海蛙特徵,並經王慶讓老師鑑定確定為海蛙。10月再一次南下東港及佳冬,也是由於林老師的熱心協助,很幸運的錄到牠們的叫聲,採集到交配的個體及蝌蚪,並更進一步瞭解牠們的生態習性。

  我們本來根據中國兩棲動物圖鑑稱其為海陸蛙,但後來考量「陸蛙」是屬名,若稱其為海陸蛙,澤蛙將稱為「澤陸蛙」,為了不影響台灣對澤蛙的俗稱,所以暫時直接稱其為「海蛙」。

  目前李承恩正在整理資料,並作後續的研究,結果將會發表在期刊上,讓大家可以參考引用。

楊懿如 94.11.01

•快速鑑定清單

  1. 中大型
  2. 背部膚褶排列整齊,兩側各有一條縱行不連續的膚褶
  3. 後肢趾間近全蹼,無外蹠突。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